熊
2008年10月30日星期四
在哺乳动物分类学上,熊科(Ursidae)是食肉目中第二小的科,现存的熊科动物中又分成了两个亚科即熊亚科(Ursidae)& 熊猫亚科(Ailurinae ),这两个亚科的科属相加共有八种熊。就进化历史而言,熊类起源于欧亚大陆、北美、非洲北部的山区、以及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学界一般认为现存的所有熊类有一个共同的祖先-祖熊(Ursavus),约生活在2,000万年前的中新世。在当时处于亚热带欧洲的中新世地层中发现了化石,显示出祖熊和它的亲缘物种是当时生活在森林中的食肉性动物,并可能拥有类似于狐狸和浣熊的生活习性。它们除了具有食肉性动物典型的尖锐及可切割肉食的牙齿之外,也已开始发展出适于研磨植物性食物的牙齿。世界上现生的熊大多分布在北半球,熊科动物有一个体型的定式,越靠南分布的熊,体型越小。
关于现存熊科家族成员之间的进化关系,虽说不同研究所获得的结果仍略有争议,但一般相信猫熊和眼镜熊是熊类辐射演化中最早出现的,也就是说,猫熊是最古老的熊类,随后衍生出眼镜熊。至于另外六种熊(棕熊,北极熊,马来熊,美洲黑熊,亚洲黑熊和懒熊)的演化分枝顺序,似乎还没有发现十分具有说服力的证据。
熊亚科中包括了现代陆地上体型最大的食肉性动物,除了非洲、澳洲、南极大陆没有熊的足迹之外,世界上8种熊的分布包括:仅限于北美洲的美洲黑熊和南美洲的眼镜熊,极地区域的北极熊,横跨北美洲、欧洲及亚洲北部的棕熊,至于熊猫、马来熊、懒熊、亚洲黑熊则局限于亚洲地区。从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的不足一百年中,就有三种熊因人类的过度猎杀灭绝了,它们是:北非熊(1870年灭绝)墨西哥灰熊(1964年灭绝)、勘察加棕熊(1920年灭绝);北非熊是我们所知非洲唯一的一种熊,今天非洲大陆已经是熊迹全无了。因此,眼镜熊,即安第斯熊,便成为分布于南半球的唯一的熊科动物了(澳洲的袋熊、树袋熊,是同名不同种的有袋类动物)
人类对熊的好奇、敬畏、喜爱、崇拜,由来已久。远古,人们不知道熊的冬眠习性时,往往对熊在冬天突然消失大惑不解,而随着春暖花开,熊又悄无声息的往来出没,不能理解这一现象的古人编织出了美丽的神话来表达对这种“新生、重生”能力的崇拜和向往。因为熊在那时没有敌手处于食物链的最顶端,全然不将一切放在眼里的那种霸气和怪力也就成了人们追逐和渴望的图腾。美洲土著人把熊作为力气和勇气的象征,认为,灰熊和黑熊决定季节的变化,把熊奉为神明。熊在中国的古籍中出现很早,是勇猛、强势的象征。印地安人认为,佩带熊牙可增长智慧,而熊爪的饰物会趋避邪祟带来好运,甚至在一些美洲的神话传说中是熊创造了世界,人们将熊这一形象作为图腾崇拜。大约三万年前,欧洲人曾与一种体形超过今天棕熊两倍的熊:穴熊(cave bear)争夺山洞的“使用权”,从法国南部的洞穴化石可以得知,穴熊的凶猛和体型就是当时人类的梦魇。摄于熊的威力,古罗马军队冲锋在前的士兵都披着熊皮,以壮军威。今天,人们仍能看到英国白金汉宫的戴着几尺高熊皮帽的皇家卫队士兵,这是古代武士假籍熊威的遗风。北美西部牛仔曾以面部留有熊的爪痕为荣,认为这种历险标志,对女子有不可抗拒的魅力。当然,更多的人认为,熊是一种十分危险的猛兽,可事实上,在北美每年遭熊袭击致伤的人寥寥无几,与当地车祸致死的人数相比,简直不值得一提。其实,熊只在生命受到威胁、后代被追赶、领域被打扰时,才会去“正当防卫”,由于力大势猛,又往往“防卫过激”所以导致伤人甚至杀人事件的发生。我认为人与野生动物的相处原则最好是“敬而远之,不相过往”。
熊通常安静的活动。但像人一样,它们也用自己的声音表达一系列从高兴到恐惧的复杂情感。在熟悉的环境中,熊能发出多样的哼声;而当它们受到惊吓时,则常会发出响亮的吹气噪音和牙齿的磕哒声。熊能够游泳、爬树,以及在上坡、下坡或平地上疾速奔跑,它们行动敏捷而迅速而且耐力惊人,可谓路上全能的动物。
熊的平均寿命三十多岁(熊牙剖面的环数可揭示熊的年龄),但它们实际的寿命则常取决于是否被人猎杀,例如在一些合法开放狩猎熊的北美洲地区,该地区黑熊的平均年龄只有三至五岁。不幸的是,在世界许多其它地区,很多熊也都直接或间接的死于人为因素,而非自然的因素,比如疾病、饥饿、捕食、年老、熊的弒婴行为等。这些人为致死的因素包括合法及非法的狩猎活动、栖息地的丧失、意外死亡(撞车或者被电击)、管理不当、研究工作等(比如对有问题的熊移地处理、设陷阱捕捉、以及使用麻醉药剂过程中的意外失误)。
大熊猫
【学名】
Ailuropoda melanoleuca
【俗名】
Giant panda、大猫熊、竹熊、白熊、花熊
【特征】
体长160-190公分,体重80-150(♂)、70-100(♀)公斤。体型肥胖,头大而圆,体色黑白分明;头及颈部除眼圈及耳朵为黑色之外,皆为白色。
【分布】
中国西南部
【数量】
濒危;约1千只
【威胁】
数量少、族群成点状零星分布、栖地破坏
马来熊
【学名】
Ursus malayanus
【俗名】
Sun bear,Malayan bear,太阳熊,蜜熊,小狗熊
【特征】
体长110-150公分,体重30-70公斤;最小型的熊类。 毛短色乌黑,胸前斑纹多呈“U”字型,棕黄色或白色。前肢呈弓状弯曲,脚爪向内撇。
【分布】
东南亚之婆罗洲、缅甸、爪哇、马来西亚、苏门达腊、泰国、中国、印度
【数量】
受威胁或濒危; 未知族群数
【威胁】
栖地破坏、族群过于分散、人为干扰
懒熊
【学名】
Ursus ursinus
【俗名】
Sloth bear,印度熊
【特征】
体长140-190公分,体重80-145(♂)、55-95(♀)公斤。全身毛被黑色,毛粗而密,颈及头背部特别长,胸斑呈”Y”、“U”或“V”字型。吻鼻部长,活动灵活;成体的上门齿一对缺失,形成一齿隙,上颚凹陷,
便于吸食白蚁或蚂蚁。
【分布】
亚洲之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不丹、尼泊尔的低海拔山区
【数量】
受威胁或濒危; 未知族群数受威胁;1万至2.5万只
【威胁】
族群过于分散、人为干扰
眼镜熊
【学名】
Tremarctos ornatus
【俗名】
Spectacled bear,安第斯熊
【特征】
体长120-180公分,体重100-155(♂)、60-85(♀)公斤。眼睛周围有白色或黄色的环眼斑,颈部斑纹并可延至胸前。
【分布】
南美洲之厄瓜多、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秘鲁、波利维亚
【数量】
受威胁;约1万只
【威胁】
栖地减少、非法狩猎
美洲黑熊
【学名】
Ursus americanus
【俗名】
American black bear
【特征】
体长130-190公分,体重60-300(♂)、40-140(♀)公斤。
毛色多变,以黑色为主,但棕至白色型亦可见。与棕熊相较,黑熊之后足较短,爪弯而短,无背肩隆起。
【分布】
北美洲之墨西哥北部、美国、加拿大
【数量】
稳定,约60-70万
棕熊
【学名】
Ursus arctos
【俗名】
Brown bear,大灰熊、人熊,马熊
【特征】
体长170-280公分,体重130-400(♂)、90-210(♀)公斤。
体较型大,肩背隆起,毛色多变,以棕色为主,胸部毛长;前足之爪长且腕垫小,腕与掌垫之间有毛相隔。
【分布】
美国、加拿大、欧洲、苏俄、中国、日本
【数量】
稳定,约2-4 万稳定或略减,约20-25 万
北极熊
【学名】
Ursus maritimus
【俗名】
Polar bear,白熊
【特征】
体长190-260公分,体重300-800(♂)、150-350(♀)公斤。全身毛被白色或灰褐色,头小而颈长,鼻部及毛下皮肤色黑。
【分布】
北冰洋沿岸地区,美国阿拉斯加、苏俄、挪威、加拿大、格陵兰
【数量】
稳定,约2-4 万
亚洲黑熊
【学名】
Ursus thibetanus
【俗名】
Asiatic black bear、黑熊、狗熊、月熊、喜马拉雅熊、黑瞎子
【特征】
体长120-190公分,体重60-200(♂)、40-120(♀)公斤。 全身毛被黑色,颈侧毛较长;下颚白色,胸
斑呈“V”字或新月型,斑呈白色或乳黄色。前足掌部厚实,腕垫与掌垫相连。
【分布】
亚洲之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泰国、缅甸、越南、苏俄、中国、韩国、日本、台湾
【数量】
稳定,约60-70万 受威胁或濒危,小于5万只
【威胁】
族群过于分散、非法狩猎、栖地破坏
标签: 动物大观
薮狗——丛林中的小狗
2008年10月29日星期三
物种范围和栖息地
薮犬生活在南美洲的森林、湿地草原和丛林中, 分布在在巴拿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巴西,阿根廷,玻利维亚,秘鲁和圭亚那。这一品种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通晓数门知识的“万金油” (它能在许多不同的栖息地中生活) 但是从未离水很远被见到。
作为狗它的长相是最不寻常, 因为它们看起来像鼬鼠或水獭一样。 这或许是由于它们喜近水栖居的原因吧,它们每天往返在雨林中,花在涉水泅渡、狩猎的时间特别多,这也就是它们看上去总是湿漉漉的原因了。
薮犬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又矮又长”,一般说来体重大约 5 到 7 公斤, 体长约 55cm 到 75 cms 之间,尾部 12cm 到 15 cms , 平均肩高30 cms。四肢短小,尾巴更短,耳朵是又短又圆,还有一头圆形的头盖骨,只有身躯是长筒型。看上去既不像家犬,也不像狐狸,更不像狼。在分类学上,它与亚洲的豺,非洲的三色猎犬共同组成了一个亚科(豺狗亚科),一般称之为“伪犬类”或“拟犬类”。因为它们都有着一些不同于一般犬科动物的特征。薮犬比犬类少6枚臼齿,这一点上有点接近于猫科。它的脚也很有特色,
成蜘蛛网状,开衩很大,应该也是为了适应近水生活吧。薮犬的毛质刚硬凌乱(像是梗犬的毛)毛色赤褐色,不同产地毛色略有不同,有些是下体黑色,也有些肩部披毛为黄色。
薮犬是群居的动物。每群约有十余只,具有豺狗和非洲猎犬那种集体出猎,长时间追踪的习性。它们的食谱中有啮齿类动物、各种鱼类、小型爬行类、两栖类以及一些水鸟几乎是所有能到嘴的肉它们都吃。社群之间还会不断发出唧唧吱吱声、倒吸气声、啸叫声作为交流的信号。
薮犬是昼行夜伏的动物,群体狩猎喜欢猎取比本身体型大许多的大型猎物 ,它们每路过边界一次就会排着队倒立着在每个标的物上留下自己的气味,在狩猎过程中它们分工有序,总是有最有经验的头领作为攻击主力
其它的成员负责驱赶和骚扰猎物 。尤其是它可以潜水来捕捉水中的动物,这即使是在犬科的族系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近距离观察薮犬的生活。它们是每天一群一起住在一个兽穴或挖空的树干中睡觉。它们每次都是集体行动,群落的关系是非常社会性的。
我观察的这一群有十个个体。它们的队伍中维持一个阶级组织,而且通过观察我发现:雌性薮犬头领可以自己选择或调整自己的发情期。并通过化学信息素来压制其它的雌犬不许其发情。雌性通常每年二次发情期, 这很像家犬, 但是交配季节却不固定,更多是依据种群的生存质量和以栖息地的情形而定。发情期维持四天,由雌犬选择配偶,像大多数的其他犬类社群一样,薮犬也是只有首领才有生育权。它们也会自己
挖兽穴, 但是更普遍的是使用犰狳的弃穴。妊娠期二个月的时间, 雌薮犬在兽穴中生下 4-6只幼犬。 幼犬在 8个星期后断奶, 一岁时达到性成熟,平均寿命10年。雄性薮犬会在此期间把食物带回到兽穴帮助雌性养育新一代。像上面提到的,它们凭借独特的尖锐的吠声用来在密林中保持联系。
薮犬因其独特的生活环境要求,很稀有。但就我所知并没有针对它们的狩猎活动。当然有些国家比如美国、法国都有人愿意饲养薮犬作为伴侣犬。
分类学的笔记
因为通常用拉丁文作为动物分类的官方文字,以描述动物,所以薮犬的种、种名是很有趣的, 关于species SPEOTHOS 这一品种命名的描述至今成谜。事实上这个名字直译起来是 “ 穴居的猎人 ” 。因为种当初曾在巴西的古人类遗址洞中收集的化石中发现土著人对薮狗及其生活的描述壁画,所以也许这就是它们的名字的来源。
标签: 动物大观